深度 | 无助的皇帝,300年的宿命
秦王政二十六年,即公元前221年,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,齐王建不战而降。
秦灭六国,一统天下。
自此,封建制在中国终结,中国开启大一统王朝时代。
注:封建制度,在中国商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出现的政治制度,是以贵族统治阶层层层分封,占有土地和农民等财富为基础的社会制度。
国王将土地分封给领主,领主再将土地分封给次一级领主,直至最后的农奴。
西方对封建制度的划分和研究学说,不适用于中国。
相对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度,中国大一统的优势无与伦比,军事经济长期处于全球前列,但大一统王朝,极限为唐代的289年「分割的汉代宋代除外」,似乎300年是一个循环的终点,没有任何一个古代王朝可以跨越。
第一部分:财富的聚集,强者恒强,无法避免的马太效应;
第二部分:古代王朝,无法避免的土地兼并;豪强的出现,强大的利益集团;
第三部分:面对烂摊子的无助皇帝;
第四部分:古代王朝的宿命,命运无法逆转;
经济资源占有的严重失衡,往往是一个王朝覆灭的开始。
所谓严重失衡,就是在自由市场状态下,如果政府对民间财富不加干预,那么通常情况下财富会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人的手中。
大白话就是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。
强者愈来愈强,弱者愈来愈弱,这就是马太效应,是财富的规律。
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则寓言:
国王要出门远行,出发前,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,吩咐道:你们去做生意,等我回来时,看看你们经营头脑怎么样。
国王回来时,第一个仆人赚了10锭银子,于是,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。
第二个仆人赚了5锭,于是,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。
第三仆人说:你给我的1锭银子,我一直包在手帕里,怕丢失,一直没有拿出来。
于是,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,说:凡是少的,就连他所有的,也要夺过来。凡是多的,还要给他,叫他多多益善。
这就是马太效应,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,即赢家通吃。
任何个体、群体或地区,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或名誉获得成功和进步,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,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。
在正常的情况下,当一个组织的财富愈来愈集中时,他能获得的信息,调动的资源,积累的人脉都将呈加速度增长,使他的财富增长速度越来越快。
穷人的财富增长方式是算数式的,做的是加法;
富人的财富增长方式是几何式的,做的是幂;
在没有干预的自由市场下,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。
就像卖鱼的,永远都赶不上卖军火的财富积累,也根本进不了这个圈子。
而在个体所占有的资源集中到一定的程度,就会出现群体竞争或聚集,强势群体的聚集成一个集团,让国家资源为这个群体而服务。
就像卖军火的,最后出现了军工复合体,由军队、军工企业和国会议员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,财富会不断的向顶端进行聚集。
同样,也表现在超级企业的难以打破性上。
如同表现在民国的民族企业和国际资本的对抗上,根本无力扭转局面,国际资本的规模导致在成本上具备巨大的优势,不仅如此,还可以轻松对民族企业进行低价倾销,在摧毁某个国家的本地企业后再提升价格。
所以,当美墨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,墨西哥的农业顷刻间被美国农业摧毁,只能去种大麻。
最终,往往1%的人,聚集了35%以上的财富。
在中国古代王朝,文化是农耕文化和守成思想,土地是财富最常态化的表现形式,不仅是生产资料,也是财富的象征。
农业思想深入人心,人们有了钱,就去买地去了。
这个时候,我们在历史书中经常读到的一个词就出现了:土地兼并。
而在另外一个方面,农业税和盐税,是古代王朝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。
任何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,往往发生了残酷的战争,然后一切推倒重来,这个时候会带来两个效果。
一是人口大面积的减少,二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。
手机在重启的时候,肯定是运行的最顺畅的。
在最初,一切都非常美好。
我们假定一个村子里面有10户人家,50口人,这个村子里有1000亩土地,然后每户人家都拿到了10亩地,家里也没多少人,一般3-6口人,所有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相安无事。
只要努力种田,都能过上好日子。
这个时候,每个人的土地是20亩地。
慢慢的,50年过去了。
太平盛世,那个年代夜晚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于是村子开始快速发展到500口人,但是土地的面积却没有增长,依然还是1000亩地。
这个时候,理论上,每个人的土地就变成了2亩地,变成了50年前的1/10。
在这里,先说一个基本常识:为啥古代农民宁愿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荒?
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:今天的创业环境这么好,为什么还是都去打工而不去创业?
因为开荒还不如被地主剥削。
中国是个耕地稀缺型国家,平原只占国土面积的1/10,这个数据是美国的1/2,一个美国大平原几乎等于中国整体平原面积....
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,土地肥沃的,接近水源的,便于耕种的耕地,在历史上早被开发了,就如同历史上文明的孕育,都是在特点的地点,如黄河流域、两河流域....
而要开垦荒地,可不是和我们在阳台上搞几个盆子种几颗葱那样。
开垦荒地需要大量牛耕工具和人力,农民想要依靠单个家庭开垦,需要非常大的支出。古代耕牛的价格非常昂贵,和我们今天买个房一样,如果要纯靠人力去开垦,还没弄出来人就已经饿死了。
即使是现代的技术,也很难让荒地变成耕地,古代农民没有任何扶持,至少需要3-6年的时间才能垦荒成功。
所以,要开垦荒地,首先需要积攒上几年的口粮,然后在荒草灌木的山坡上一锄头一锄头的刨.....
当然,这里还可以说: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,一直不能支撑人口的增长。
太平盛世,人口增长的太快了,但是农业技术却停滞不前,100亩地100年前产出多少粮食,今天还产出多少粮食,但是人口却增长了5-10倍。
所以,农民或者说自耕农是有产阶级,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。
这就是为什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号召下,很多人宁愿命也不要去选择参加红军。
土地是稀缺的,所以才不仅是生产资料,更是古代主要的投资品。
好了,我们回过头来,理论上,现在这个村子每个人只有2亩地了。
但是,这是理论上。
因为在这50年,发生了很多事情。
比如,张三耕地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,刚好头磕石头上了,结果在床上躺了两年,不仅不能种地,每天还需要去买汤药,家里揭不开锅,没有办法,张三把自己的一亩地卖给了老王换救命钱;
比如,去年村里发生洪灾,大家齐心抗洪,但是李四的田就在河口边上,被洪水整个刷了一遍,一年的努力结果颗粒无收,连饭都吃不上,没办法,李四把田卖了一亩给了老王换口粮。
赵六染上了鸦片瘾,田七去赌博借了高利贷......
结果50年过去了,村里一共1000亩地,老王一家占了300亩,其他的9户才有700亩。
老王有了闲钱,开始请先生教儿子读书,结果儿子不负众望,考取了举人,然后又开始想考状元;
老王喜上眉梢,也有钱,开始结交官府,和官府的关系越来越好。
再后来,儿子也当了官,老王觉得就300亩地配不上自己的名声,开始和官府勾结,老王每年拿收成的10%去送礼,县太爷笑纳,有了保护伞,老王开始强取豪夺。
今天霸占刘一家两分地;
明天欺负孙二不识字,在孙二借钱的时候骗他用地来抵押。
老王说:哦豁,你们还想去官府告我,你们去吧,我上头有人。
又过了50年.....
村里的10户人家,老王是当之无愧的大户人家,村里1000亩地,老王一家占了800亩,剩下的2户人家还有200亩,还有7户人家都没有地,给老王打工,做佃户。
而这个时候的老王,家里有人在朝廷里面当工部侍郎,手眼通天,在村里就是一霸。
从地方县令,到中央大员,没有老王家摆不平的。
这就是超级地方豪强。
古代的朝廷,也许代表不了农民的利益。
但古代的皇帝,逻辑上往往代表农民的利益。
尽管皇帝看不起百姓,但是,再蠢的皇帝,只要正儿八经接受过教育,都知道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的道理。
多数农民活不下去,王朝的日子就到头了。
土地兼并,皇帝是最怕的,但是却并没有法子。
在几千年的历史里,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形成有序的金融体系,商业税从来没有成为财政收入的主线。
如有明一代,白银几乎取代了铜钱,但国家既不产白银也不做银币,对财政完全失去了控制。
农业税,是国家财政的来源,是国家稳定的根本。
征收粮食,是古代王朝的关键。
如海青天在淳安县知县任上的工资是一年86石大米。当然并不全部发大米,而是一部分折成银两,一部分折成纸币,中国所有的王朝,首先要考虑粮食是否安全,粮食税收能不能征收上来。
本来,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最大优势,是居然能够在100户的村子里一户一户的把农业税收上来,那个时候,皇帝是最快乐的,但是那是在开国时代。
现在过了100年,时代变了.....
现在的村子里有两户人家还有耕地,能正常缴税;
还有七户人家都是佃农了,怎么去缴税?他们是打工人,那个时候,又没有个人所得税。
都是按土地来收税的。
那么,这个村子80%的缴税任务就都要靠老王了。
但是,这个时候老王家考取了功名,不用去缴税或者可以少缴税「每个时代不一样,如在明代,是免徭役但不能免税收」;
而且老王家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霸,不仅王老太爷在当地做村长,老王家还在朝廷做工部侍郎呢,每年可以给老家的县衙多拨一千两银子修河堤,县太爷自己就咪了500两,当然,给老王家算税收的时候怎么少怎么算;
老王二儿子开赌坊;
老王三儿子开药局;
.......
总之,没人惹得起。
地方官一看,老王不交税,整个村子的人就两户人家缴税,太少了,说不过去,于是叫告诉剩下的两家,现在税收变了啊,原来是十税一,现在是十税五.....
剩下的两家跳脚骂街,但还能咋办.....
刚开国的时候,皇帝一年可以收2000万两的税收,结果过了100年,人口越来越多,官员越来越多,要干的活越来越多,每年只能收1000万两的税收了。
前50年,国库充盈,基本都堆不下了,现在每年都入不敷出。
皇帝很愁,他当然知道原因在哪里。
当年太祖创业,膝下六兄弟,一个做皇帝,五个封王,封王的免税,每年还要给供养,现在5个皇子,过了100年,已经有了3000多个龙子龙孙,占了全国10%的耕地。
自己的亲兄弟红陵王,深得父皇喜爱,和自己也私教甚好,居然在一年的时间一个人搞了7万亩地的大庄园,站了全国3%的耕地....
这13%的耕地,是干脆收不上来税的。
这个时候,徭役也没人干了,10户人的村子,有两户人可以出公差,因为大户人家都可以免徭役,基础建设都搞不下去了。
基础建设搞不下去,水灾旱灾自然就来了。
江西水灾
湖广旱灾
......
皇帝要赈灾,但没有银子,连多余的粮食都没有.......
土地兼并是根本矛盾,皇帝不傻,他当然知道,必须要改变。
怎么改,自己家的不能改,否则怎么去见列祖列宗,全国13%的耕地收不上税,影响不了根本,还有87%呢。
要重新丈量土地,要改革税务体系。
皇帝抬起头,突然心里一阵发慌。
内阁首辅,大学士,家里3000亩地,3个村子的人都是他们家的佃户;
兵部尚书,家里2000亩地.....
礼部侍郎,家里1000亩地.....
再看看自己身边的红人赵公公,每天帮自己出谋划策,对付内阁的那帮迂夫子,家里也有了1000亩地.....
他们,能老老实实缴税吗?
你皇帝要改革,就是要和所有人作对啊!
这个时候的问题,就变成了:
1.皇室尤其是各个亲王,每天没事做,要多生,不缴税;
2.官员要形成利益集团,盘根错节,土地只嫌多不嫌少,要不缴税或者少缴税;
3.功臣们要酬劳,前线将士们要封赏;
皇帝发现,自己成了最孤独的人。
怎么办,先从自己的兄弟开始下手,别傻了,你干掉自己的兄弟,内阁大臣难道就会被你感动,开始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?
动大臣的利益?大臣要出谋划策平乱啊,动了一个,所有人都会警惕;
动太监的利益?太监和你是最贴心的啊,宫里的人都和你离心离德,你怎么搞?
就在天津卫,有个张大户,一个人占了3000亩地,先拿他开刀,圣旨刚下去,你最喜欢的张婕妤过来了,哭的梨花带雨,烛光下楚楚可怜,张大户,是张婕妤她爹;
动河北李大户家的地?皇后暗示你,别瞎折腾啊,李大户的儿子是前线戍边的大将军,现在正要他出力;
......
这个时候,屋漏偏逢连夜雨
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不安分了,今天过来抢劫,明天过来掳掠;
坏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传过来,内阁首辅过来了:陛下,赶紧加税,我们将士们的军饷不够了,再下去要兵变了。
于是,原来是十税一,现在变成了十税三;
在十税三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辽饷,练饷.....
这下可好,这个消息,层层传递下去,老王如果良心好点,原来是一分钱税都不缴,现在是十税一;
但多数老王,该咋地还是咋地;
而原来村子里就两户了,现在变成了十税七,还要交其他的税,种了一年地,还不够自己吃的,开始找老王借钱。
老王乐坏了,乘机把剩下两户的地也兼并了。
怕什么来什么,就在这个时候,水灾旱灾开始大面积出现,土地开始欠收了,但是老王家可不管,该收多少租子收多少租子,佃户们开始吃不饱肚子于是蠢蠢欲动了。
有个别地方开始民变了。
皇帝开始知道,不改变,自己就完犊子了。
中国历代的王朝,都知道要改变土地兼并,于是有了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、宋朝的王安石变法、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、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.....
这个时候的皇帝,会有几种选择:
第一个选择,学王莽,暴风骤雨式的改革,直接跑步进入「社会主义」,改革金融制度,改革土地制度,直接充公,私人不得买卖,平移物价,结果太急太快,最后搞得一塌糊涂,得罪利益阶层太多,还没搞好,自己先挂了。
第二个选择,学光武帝刘秀,自己革自己的命,征讨数十年后,裁撤4百余县,精简数万官员,解放奴婢,重新丈量土地。
第三个选择,学汉武帝六亲不认,任用酷吏,偷税的直接抄家,全力打击豪强,打击土地兼并,再加上推恩令土地层层分割;
或者学雍正,铁面无情,雷厉风行,摊丁入亩,地多者多纳税,地少者少纳税,无地者不纳税。给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,铲除了官员的摇钱树。
雍正的改革,下了狠手,但即使如雍正那样毒辣,但是依然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一致反对,就连平日里分文不贪的清流也加入到反对的行列。
看看有多难,一旦触怒到他们的核心经济利益,连杀头都不怕,宁死也要苦谏,找出一堆理由。
「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骂雍正了吧」
或者皇帝命好,躺赢,出一个超级能臣,如张居正「海青天是个好人,但办不好事」,重新丈量土地,铁腕打击漏税,实行一条鞭法,改变极端混乱、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,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赋役。
「所以张居正的下场也很惨」
当然,还有更多的官员如张居正这样看到了问题,但是还没等他们改革,已经被人干掉了。
如果,出现了以上一幕,王朝会在100-150年左右的时候,来一个「王朝中兴」。
但是所有的中兴,都只是缓解了社会矛盾,增加了国家的赋税,土地兼并的问题和根源是一点都没有改变。
最多只是延迟了土地兼并而已......光武帝刘秀,依然没有解决大地主对土地的控制权。
在接下来的150年-300年的时间,土地最终的兼并和集中,只是时间问题。
而土地兼并最快爆发的问题,就是利益集团的出现,最终出现大地主与大官僚高度捆绑的利益集团,甚至与皇权不相上下。
当利益集团可以藐视中央权威的时候,王朝的宿命就已经不可逆转。
到了王朝的最后200年,皇帝想重整吏制,已经是孤家寡人,崇祯成了大明最穷的人,穿的衣服恨不得打补丁,却永远是入不敷出,王朝挣多少钱都不够花的。
而这个时候的江南,却是富甲一方,醉生梦死,夜夜笙歌。
大臣们从大地主到县令到朝廷,早已是铁板一块,结成了无比坚固的利益集团。
这个时候,王朝的所有问题集中爆发
土地兼并产生强势利益集团,直至影响舆论与中央集权;
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减产,底层崩溃,流民开始不断出现;
蛮族入侵导致的军事失败,政权到了覆灭的边缘;
特权阶层腐化导致政令的效果开始层层递减。
崇祯一眼看过去,几乎所有的官僚都对自己毕恭毕敬,但眉眼中却分明有着讥讽。
大不了我换个地方打工,我看你怎么办。
崇祯苦口婆心,最终只筹到了20万两白银,无奈之下,写下绝笔书:
朕凉躬圣意,有伤天德,死去无颜见祖宗。故去面冠,以发覆面,任贼分割,无伤百姓一人!
朱由检,17岁登基,雷霆手段除去魏忠贤,但你要让这个相当于高二学生的孩子挽救王朝的宿命,太难为他了。
2000年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循环。
而300年,终究成为了一个王朝的极限。
延申阅读:
历史公众号:一个坏土豆 iamhtd
时评公众号:坏土豆不哭 htdcry
知乎id:坏土豆 知乎专栏:坏土豆趣科普
微博id:一个坏土豆